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湿疹?

  • 来源:温州华医堂皮肤病专科
  • 时间:2014-09-24 23:15

  自身免疫性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自体敏感性,是由于患者对自体所患变经刺激后形成的某种物质发生过敏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患者先有钱币形、接触性、淤积性皮炎、慢性溃疡、血肿等原发病源,温州华医堂皮肤病专科医生周秋根提醒:往往由于治疗不当或因过度物理或化学刺激、细菌感染等,以及蛋白分解产物形成抗原,引起自体敏感。

 

  本病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诊断不难。治疗包括休息,服用镇静止痒药物,注意清洁。有感染时选用抗生素,重症泛发者短期服用皮质激素可获良效。

 

  一、病因

 

  (一)发病原因

 

  患者原有皮肤病,多数为湿疹病灶,经外用药或不适当的处理后,局部炎症加剧,出现渗出或细菌感染,然后患者对其自身皮肤组织所产生的蛋白质或自体组织蛋白质合并脓性渗液中的细菌毒素和组织的化学物质发生过敏所致。此时机体呈现自体敏感状态或自体湿疹化状态。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是抗原抗体反应所致,且抗体为抗表皮细胞质抗体,属IgG。但大部分患者并未发现自身抗体,也可能是由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而不是抗体引起。

 

  二、症状体症

 

  发病前患者某些部位,常见于下肢或阴股部等处患有湿疹。原发部位湿疹恶化后1~2周,突然出现全身性发疹,为丘疹或丘疱疹,进而渗出、糜烂。对称性分布,以前臂屈侧、手背、大腿伸侧常见,进一步蔓延全身,自觉瘙痒。部分病例可出现同形反应,瘙痒较著,伴烧灼感,附属淋巴结肿大,甚至低热和全身不适。病程经过视原发损害而定,原发损害减轻或消退,本病亦随之减轻或消退。病程短者10天左右,长者可迁延数月。反之损害加重,继续扩大。

 

  1、原发源急性恶化,出现红肿、糜烂、渗液,以小腿、足部为多;

 

  2、1-2周后出现继发源,表现为丘疹、小水胞、糜烂、渗液;

 

  3、分布以四肢尤以上肢为主。也可发生在躯干、面颈部;

 

  4、瘙痒较剧烈。

 

  三、诊断依据

 

  根据发病前先有原发性病损,经不适当处理或继发感染,随后随着原发灶病变恶化而四肢和躯干发生丘疱疹改变,自觉瘙痒,不难作出诊断。

 

  1、原发病源急性恶化;2、1-2周后在远离原发源部位发病;3、皮损:、丘疹、水胞、糜烂、渗液;4、剧痒。

 

  四、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源;2、抗生素治疗;3、抗组胺药物治疗;4、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5、外用药对症治疗。

 

  五、疗效评价

 

  1、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皮损消退;2、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皮损消退75%以上;3、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皮损无变化。

 

  六、预防护理

 

  本病好发于夏季,有过敏体质的多发,婴幼儿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1、去除病因

 

  (1)尽管湿疹的病因不易明确,但我们仍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并加以去除。

 

  (2)由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详见病因中的致敏物)以外,还应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2、避免刺激因素湿疹一旦发生,作为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因素,包括搔抓、开水烫洗、肥皂擦洗、饮酒及辛辣食物等,以免加重湿疹的病情。

 

  3、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湿疹的临床特点,瘙痒剧烈、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好发四肢屈侧及容易反发作作,容易作出诊断。趋于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有助于湿疹的早期治疗。由于早期湿疹大多属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因此外用药治疗应循序相应的原则。

    

  七、医生提示

 

  自体免疫性湿疹是由于患者对自体所患皮肤病变经刺激后形成的某种物质发生过敏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因此,主要关键是治疗原发源。有些人往往把湿疹等看作“癣”而外搽刺激性较强的“癣水”,这样使原发病恶化,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敏感而出现皮炎表现。因此患了皮肤病,选择合理的外用药物是很的,如能及早请专科医生诊治,则会减少自体敏感性皮炎的发生。